天氣不好之屋內天文:Deep Sky Magzine 筆記篇 part 2

DEEP SKY 15 summer 1986 volume 4, number 2


Helix Nebula

Summer’s Multitude of Planetaries
BY Jack B. Marling

這一篇是介紹行星狀星雲,因為是夏季出刊,所以介紹夏季可看的行星狀星雲。
以下是節錄翻譯出來這篇文章的重點(我認為的重點啦)

行星狀星雲是中央恆星死亡爆炸拋出的殘骸,所以中央大概都有一顆高溫恆星的核星。



以下列出梅西爾天體目錄中的屬於行星狀星雲者
Planetaries in Messier objects :
M57 in Lyra,
M27 (Dumbbell Nebula) in Vulpecula,
M76(The little Dumbbell Nebulae) in Persus,
M97(the Owl Nebula) in Ursa Major.
附帶一提:M76,因為形狀是對稱的兩葉的關係,曾經被誤認為是兩個天體,而有了NGC650, NGC651兩個編號。

筆者認為看行星狀星雲的好理由:
1. 分佈於銀河盤面,有些在四個季節都可見。(不像球狀星團集中於春季或是夏季天空,galaxies 主要分佈於春季及秋季)
2. 行星狀星雲有各種形狀及大小:
NGC6807 in Aquila : 約一顆星大小
NGC7293 in Aquarius : 半個月亮直徑
NGC6781 in Aquila : disk,,M57 ring, Minkowski 2-9 in Ophiuchus : bipolar, NGC6804 in Aquila : double shelled nebula.
3. 在微弱或中等的光害下,行星狀星雲是幾乎肉眼可見,這是由於他們實際上的表面亮度是夠高的。
4. 很多行星狀星雲都是相片拍攝找到,被肉眼觀察到的很少,或許妳就是第一個肉眼觀察的人。(1986年這樣說,到了2010年是否全部被看完了呢?)

Visual Magnitudes
自然的故意安排吧,讓業餘者觀測者要觀測行星狀星雲變的容易,因為許多行星狀星雲最強的發射波長剛好符合人眼暗視野視覺(dark adapted human eyes)。

上面這張表以M57為例就說明了為何行星狀星雲最強的發射譜線剛好落在人眼的暗視野視覺中。此外,適當的nebula filter 可以幫助觀察,如OIII(496 and 501nm) filter,不會減少nebula的光,但可降低天空背景。
但是行星狀資料所顯示的星等亮度,卻非常混亂,而且並不表示實際肉眼可見的狀況。行星狀星雲是否肉眼可見,甚至要能見到顏色,仍須計算表面亮度(Surface brightness)
公式如下:

SB = surface brightness
a = long axis in arcseconds
b = short axis in arcseconds
mv = visual magnitude

能夠以後院觀星裝備(backyard equipment)看到的最低SB是多少呢?
以筆者的例子,最低到16.5 magnitude per square arcminute。要能看到顏色,至少加個1000倍,那就大約是SB=8.5。以M57為例,SB= ~9.2,因此要看到顏色不容易。NGC6826,the Blinking Planetary, in Cygnus,SB=6.9,使用36-inches可見到帶點藍的綠色。M27, 雖然星等有7.3等,但是因為480” × 430”大面積,所以SB只有11.4。天空中最亮的NGC7293 in Aquarius,total mv = 6.5,面積900” × 720”,SB = 13。

來源 http://www.spiegelteam.de/CCD-Aufnahmen/NGC6826NEU.jpg(喔,太美了,等夏天來我一定要好好觀賞它!)

城市中可見之行星狀星雲列表,點選後可見大圖。(台北的話,相當繁華(os.燈光太多光害太強),或許他的列表在台北是不適用的吧,不過夏天可以來驗證看看。)

留言